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不负青春,不负年轮丨中宣部专职巡视组长、原出版局副局长,上财MBA校友刘建生专访【MBA30访谈系列】

微信截图_20210413171024.png

刘建生

中宣部专职巡视组长,原出版局副局长

上海财经大学MBA 1999级校友


作为中国新闻出版行业一名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引路人,从上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刘建生校友先后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参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设计和出版行业的改革、发展、管理顶层设计,负责联系中国出版集团、期刊行业、出版业改革等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行业变革推动者和见证者。同时,爱校荣校的他对母校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多次身体力行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论坛和校友会建设,指导学校出版编辑工作,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的培育之恩。


2021年4月,上海财经大学校友总会王爱丽老师一行前往北京拜访刘建生校友,聆听这位师长,也是师兄的经历和感悟。访谈中,刘建生校友动情分享了求学和职业发展的过程体会,以及人生和事业的历历感受。相信刘建生校友的经历和寄语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1】刘局长您好!您于1999年加入上海财经大学MBA学习,能否与我们分享您当时的职业发展背景,以及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作出到上财读书的决定?


【答】当时拥有十多年出版工作经验的我,已经算是一名行业老兵了,评上了编审,在业务方面累积了一些经验,并在海燕出版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市场化的历史拐点,“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成为了发展主旋律,人才需求维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既要精通业务,更要懂经营管理。如果缺乏理论引领,在实践中自己摸索的话,不但长进慢,越积越多的困惑也得不到有效解答,所以我特别期盼有一个系统学习商科的机会。恰好当时上海财经大学MBA有个班级是联合新闻出版署举办的,学员都是来自各地出版行业的骨干中坚,对我而言正是机会难得、机不可失。


【问2】母校毕业后,您在出版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后担任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兼副局长,现担任专职巡视组长,负责内部巡视工作,成为行业中一名德高望重的前辈。您认为MBA对您最大的帮助在于哪里?


【答】MBA毕业后,我的职业经历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有幸成为了出版业变革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一路走来,对个人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八件事:

1)在王选院士的亲自指导下,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综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出版编辑印前数字化,并由中宣部和出版署向全国推广。

2)出任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分管出版编辑工作。

3)响应中央“干部下基层”的号召,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驻村工作人员,密切干群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到了河南安阳县都里乡南马辛村,我才知道当地条件的艰苦,用水和宅基地问题最为棘手。因为解决得及时妥善,避免了冲击县、市、省机关的上访,我被评为全省驻村工作队员标兵。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和《东方时空》为此拍摄了两部专题片。

4)被中宣部选调,出任出版局副局长,后成为正局级副局长。先后参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起草和出版行业的改革、发展、管理顶层设计,负责联系中国出版集团、期刊行业、出版业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5)担任出版局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干部,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6)参加十八届第十一轮、十二轮中央第七、第十一巡视组,担任正局级巡视专员,完成对一个国家机关和两个省的巡视工作。

7)担任巡视组长,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中宣部第一、二、三、四轮内部巡视工作,已完成对十六个局级单位的政治巡视。

8)继在上财读书期间出版《学而——关于出版的管理和经济学思考》专著之后,出版专著《书业问道》《书海问舟》《书山问樵》《书庐问境》《书风问影》《书坊问事》《书林问叶》《书峰问巅》《书痴问梦》等10余种。


回顾毕业后的近20年,不得不说母校和MBA项目对我们的栽培之深和帮助之大:


1)抬高站位——跳出出版看出版,跳出编辑看经营。运用现代思维和现代意识的眼光来看待传统行业的种种困惑,问题自然而然破解,用一个网红词来说就是“俯瞰视角,降维打击” 。

2)眼界开阔。虽说“术业有专攻”,但比起“专才”,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更需要对经营管理有着体系化理解的“通才”,比如当时能看懂财务报表的社长属于绝对的“稀有精英”,这点尤其感恩母校的培育。放开眼界才能解放思想,不拘泥于现有框架,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3)保持理性思维,特别是对科学理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思维的补课。21世纪初中国刚加入WTO,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很多理论、技术和观念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如何不照本宣科,以科学的视角和眼光去辩证使用,乃至与本土国情、本行业实情相结合,创新性地开拓新思维和新视角,最大化其中蕴含的能量和价值?理念、思维和方法论的学习尤为关键,感谢母校有意识地在培养环节中帮助我们补齐和树立。整体论、系统论、过程论的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矩阵思维、工程建模、数据分析让我们如虎添翼。

4)钻研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方知学问浅,实践才懂本领歉。我们班学风醇厚,大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所有讲座和报告会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很多同学是文科出身,但是以经济学为代表的商科学习必须要有高数基础,于是大家花了很大精力钻研高等函数、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和运筹学等课程都被我们硬啃下来了。还有后续的企业现代管理、企业组织架构、产权研究等,真的是对学问的吃透悟遍、精深探究永无止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批学员毕业后基本都有不错的发展,短短几年就能做到企业的高管、主官,进入决策层的原因。


【问3】对于母校和MBA,您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点滴与我们分享?


【答】

1)谈敏老校长的身体力行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他身为校长,在我们班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上均有出席并亲自致辞,可以看出学校对我们这一批学员的重视,感人肺腑、训教心切、育人情深。

2)老师事必躬亲,爱与学生“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并不是吃吃喝喝,老师并没有师者的架子,愿意与我们研究和讨论问题。记得杨君昌老师给我们上完《宏观经济学》后,主动向学校提出继续给大家上《微观经济学》。记得在最后一堂课的课间,我拿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向杨老师请教,然后杨老师就用剩下的课程时间专门向大家讲解自己对类似问题的理解和感受。那篇文章的题目是《理性的抉择: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包含了三个部分:“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人与神”。

3)教学和考核方式大胆创新、独辟新径。记得一次考试,老师在黑板上写了13个问题,说是开卷考试,在当天答完交卷即可。我比较实在,看到题就开始写,最后到了晚上8点只剩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还在答,中饭晚饭都是大家帮忙带的。老师也不催我,最后写了2万多字,涵盖了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和改革路径。此外,借助上海的地理优势,我们走访了很多企业,包括参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出版高层对话,到上海证券公司实习等,这在当时都是颇为时髦和前沿的学习方式,当然效用也非常之大。


合影.png

刘建生校友(图左)和王爱丽老师(图右)合影


【问4】从90年代的出版业改制再到现在的数字出版浪潮,出版业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您认为数字出版对出版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别有哪些?未来中国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答】出版业既有产业属性、企业属性,又有事业属性、公益属性,过去很多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现在转为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事业单位属性仍十分明显。出版业的着力点,仍然要打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这个基本点上。在业态转型升级的渐进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谁强谁弱,而是此长彼长、优势互补。新闻出版作为重要的宣传和舆论阵地,传统和新兴媒介的融合不能简单嫁接,而是要尽快由相加迈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中国出版行业未来想要在全球竞争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业内已有人谋划、提出5项要点:

1)加强统筹规划,大力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推动优质内容资源融合传播。

2)加快推进构建出版融合发展技术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的应用试点示范工作。

3)积极培育出版新业态,面向不同受众需求开发有声读物、网络出版物、多媒体印刷出版物等新兴数字出版产品。

4)鼓励有较强实力的出版单位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更好发挥出版内容资源优势,推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原创数字出版内容。

5)一切的竞争最终会归结于内容的竞争,而不是形式。


上述5点可能不够全面,但可资借鉴。


【问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首次明确的时间表,正助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提速增效的快车道。出版业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行业,但又是文化强国建设中重点发展的产业。您认为当前该行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是什么?


【答】在“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新闻出版是总体布局的重要阵地,我们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责任重大。总体谋划和布局工作,本质上需要厘清宣传、文化、出版工作的相互关系,厘清宣传、文化、出版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宣传、文化和出版三者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被包含,而是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交叉重叠与转化,彼此都有不可替代的部分和内涵,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特点,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支撑支持社会的方式,必须尊重科学、谙熟规律、突出特点、全面把控、系统推进。无论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舆论导向,把握出版物整体质量提升,抓住时机增强产业实力和竞争力,还是培育更多专业人才,转换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引导、服务、满足广大受众,都是扛在领导者和管理者肩上沉甸甸的使命。这对大家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问6】与1999年相比,中国MBA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以上财MBA为例,招生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已位居全国前列。您如何看待MBA教育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本身的帮助?您认为当前中国MBA教育最应注重对学员哪些层面的培养?


【答】从我们班同学对上财、对上财MBA的高度认可,可以看出MBA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和贡献。用八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极有帮助,功莫大焉。其实,无论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科学学等课堂知识的启蒙和灌输,还是企业走访、行业探讨、产业论坛等高质量活动对视野格局的开拓,对认知、见识、学识的长进,对实操能力和技术的提升极有教益和补益。学员能通过MBA扎实、丰富的学养,成长为能力精湛、独挡一面、肩负社会责任的行业引领者和开拓者。


【问7】2021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我们隆重迎来建党100周年,同时上海财经大学东迁恰好100周年,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的前身成立100周年。目前,学校校友会正积极开展“校友风采”和“SUFER梦想”宣传栏目的建设。对于“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您是如何理解和践行的?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您有何期许和建议?


【答】我更愿意把“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中的“厚”、“博”、“经”、“匡”四字由形容词理解为动词、使动词。在治学问道的求索旅途中,努力用行动去敦厚自己的品行、去渊博自己的学识,用梦想和能力去经世济国、匡助时局,这是上财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出版人的职责所在。希望母校能站在2021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奋发跃进,目的明确、方向专一,为各行各业持续培育资深的实践者和未来的引领者。


- 编者手记 -


四月的北京杨花柳絮纷飞,为这座历史厚重的都城点缀出盎然生机。春天正用她特有的潜质润物细无声,时淡时浓间滋养万物,而教育、文化、科技繁荣恰如大好春光,源源不断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提供着养分和力量。走在文化自信、教育兴邦、科技强国的建设前沿,出版传媒既是时代之音的侧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代出版传媒人如何恪守使命,奋进前行?上财校友又如何身体力行地践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大贡献?此次编者在北京采访了4位出版传媒行业的优秀校友,相信刘建生校友及后续3位校友的故事和寄语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希望更多上财人能够在各行各业镜鉴自身、照亮他人,在造梦和逐梦的旅程中自信前行。


访谈者:王爱丽、朱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