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王爱丽老师一行走进百年名企——冠生园,对2003级上财MBA优秀校友,上海财经大学校董、创业导师,冠生园(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万黎峻先生进行专访。
采访的时间正值上海初春,暖融融的阳光将春意洒向大街小巷,一抹淡粉,一抹浅绿,各种色调混杂着焕发生机。这座前身为上世纪30年代的工厂,位于新闸路上的冠生园大楼也不例外。然而这座大楼里的“春意”、“生机”不止来源于春日阳光,更多地是源于这暖色调的地板和楼梯扶手、宽阔明亮的大玻璃顶棚和座位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也是万黎峻校友最为得意的地方——冠生园的“阳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万黎峻校友的访谈,感受来自冠生园的“阳光”温暖。
万黎峻校友接受上财中欧平台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王爱丽老师访谈
万黎峻校友访谈节选:
问:您是在工作8年以后,于2003年来财大读MBA的,为什么选择这时回校充电,又是为什么选择财大呢?
万黎峻:工作八年后,我的管理知识储备进入了瓶颈期。我本是生物工程出身,毕业后一直在工厂内摸爬滚打,对产品研发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对如何更加全面的发挥专业市场的判断力,通过组织理论、战略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来规划企业战略方向,当时的我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而中国的MBA项目此时已自成体系,可帮助经营者全方位考虑组织的健康成长,并进行自我知识更新。我就是带着这种目的去读书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财大,一方面原因是我在报考本科志愿时,曾与财大擦肩而过,有一种情怀所在。一方面是当时所在的企业属于冠生园集团。冠生园与财大有很多交流,早在1935年,冠生园创始者,冼冠生,就为财大32级的毕业班做过捐赠,用于毕业纪念册的制作。所以选择财大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当然这也是玩笑话,更实际的原因是作为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财大在金融和财务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积累。而企业家正应该学会用财务眼光看待传统企业,增加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当时个人也有想法将事业转型,专注资本市场,为了让自身知识更加全面,我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的MBA项目。
问:在近3年的校园时光内,有没有什么让您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
万黎峻:通过联考入校后,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同学一起聆听名师赐教,自然收获良多。课程方面,我们在财大学习了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正确认识国家经济形势,对企业对所处经济环境做出判断和把握,这让我们印象深刻。当时财大还开设有金融衍生品的课程,对华尔街的鲜活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这门课非常有趣,我们学到了如何让资产证券化,如何通过各种运作,让企业有多种视角来看资产配置。虽然当时中国在金融衍生品运用、实践上不够多,但那段时间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对金融创新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个规模大,国际化运作的企业来讲,我们更需多角度地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比如风险对冲等等,有一定规律的运用资产配置,在不同资本市场上选择工具对冲风险,进行产品经营成本控制。
除此之外,我对干春晖教授的企业并购重组课程也非常感兴趣。并购重组是当时新兴时髦的话题。这门课教授了我们如何系统的看待国外并购浪潮,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和技巧策略等。这对我后期参与并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知识基础。印象深刻的还有于研老师的金融创新课程,这门课的课本直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的翻阅。其他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公司内部激励,组织行为学,公司营销管理等,都非常有意思。这些课程让经营者得到全科知识支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并在毕业后通过经营行为再学习。现在想来,也只有财大才有这个底蕴,为我们提供鲜活案例和结实的理论基础。
在校期间,我也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形成了非常有趣的,跨领域的朋友圈,非常感激那段时间的学习。
问:您在在冠生园工作了20多年,有没有什么启示可以与师弟师妹们分享?
万黎峻:其实在人生中,没人能预见十年、十五年以后的职业发展状态。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和控制当下的每一步,关注当下的精神状态,获得知识、并不停地检验、创新,让自己更加包容,保持积极坚韧的状态。不管在什么企业,年轻人都要有热情,不可以把工作看为是谋生的手段,要注重自身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并试图做改变,螺旋、递进地对自己当下的状态做调整。在我工作的25年间,我和大家一样慢慢成长,每一步扎扎实实的走过去。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梦想着通过外部支持获得成功,这种幻想是有害的。当下要锻炼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进取。
我毕业后在天厨味精厂工作,我们当时的厂长,也是工厂的创始人,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对我触动很深,那就是:“不苟且,时时事事求进步”。不苟且,就是说不要安于现状,不随大流,不要不思进取。时时事事求进步,是说有一点可改变、尝试的机会都不应放弃,要有长青的状态,有好奇心,不被外部困扰打败。这就是我想与年轻人分享的。
问:目前国企改革是个很热的话题,冠生园也在发生改变。可以给我们讲讲冠生园“梦创空间”的布局吗?
万黎峻:一个经济体如果占用大量经济资源,新兴经济体将缺少资源流动和分配。所以国企需要改革。“梦创空间”是冠生园集团在2015年开辟的众创空间,主要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和创业方面的指导。我们拿出企业资源去做孵化器,是因为国企传统意义上享受了来自历史、政策和改革等多方面红利,我们应该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大力度地支持“双创”。高校是思想知识传播的圣地,但缺少载体和资源;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无法代替实际的创新者;民间组织相对而言资源会弱一些,所以国企应该多做一些事情来相应社会的呼声,唤醒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推进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也听到过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梦创空间”会不会引起国有资产流失,会不会对主业产生偏离。我认为,国有企业放下身份做尝试,帮助社会创新力量健康成长,得到资本支持快速产业化,有压力,但意义重大。
首先,“梦创空间”可以激发创新,这些年轻的公司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以带来商业模式,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补充。其次,“梦创空间”为这些年轻的企业带来产业化机会,可对国有资本的投资提供好的选择。在我们的关注和辅导下成长起来的创新企业,投资后获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最后,在国企的帮助下,这些年轻人成功后将成为有序的商业格局建设者,未来中国的商业文明和秩序将更加友好,更加健康,形成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所以,基于这三点的考量,我们集团支持创新创业,通过将富余资源释放的方式让国有资本增值,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我们的实践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刚刚我们进来时看到照片墙上的年轻笑脸,就是“梦创空间”的梦想实践者。相信在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些冠生园的“阳光”将大有可为。
问:您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的?
万黎峻:对待大学生创业,有部分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大学生不熟悉市场规则,缺乏实践经历,本该用于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于创业,成功率有多大?我认为,创业不一定就会成功。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教育更大意义上在于丰富年轻人的创新意识,鼓励年轻人通过创意激发自我意识,不盲从权威,不固守现状。没有创意,社会会沉闷,年轻人会蹉跎。没有创意的年轻人也将成为社会的负担。激发创意应该是社会教育的目的。
创意系统化了,形成理论,就是创新,再用行为来表达,就是创业了。事实上,具有系统性、批判性和严肃性思维的年轻人也只是很少数的一部分人。社会各界更要包容、呵护、鼓励他们创业,牺牲一部分学业时间绝对不是误导。很多年轻人的创业冲动始于大学,年轻人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专业知识,此时一旦激发创业冲动,便很有可能产生从无到有的突破,这种行为对群体的激励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创业的年轻人也会通过创业深刻了解自身、团队、外部社会、投资者,甚至是人性,对他们而言也是非常难得的挑战和实践。
改革红利给了上一辈足够的积累,现在,我们理应给予年轻人支持,在我们的帮助下,年轻人收获的一定比平平淡淡的学业多的多。一旦这一群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满足现状,勇于进取的年轻人通过商业实践实现了财富积累,这对社会来讲也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解决老龄化,消费不畅,创新不力的局面。社会财富不是GDP数字显现出来的,社会财富是未来可以创造价值的人。有创新和领导力的领导者、艺术家和学者才是社会财富的创作者。中国社会真正的创新红利将在十年显现。
问:年轻人在大学里,除了创新意识外,还应该对人生进行哪方面的探索呢?
万黎峻:跨学科素养是很重要的。大学生应从多渠道尝试获得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场合下促成成功的是专业外的事情,比如得体的礼节动作,不同的见解等,这些细节会让合作伙伴或是商业对手刮目相看,达成巧妙的效果,促成成功。所以大学生应该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充分去了解自己,认识他人。科学家也是艺术家,好的经营者也是艺术鉴赏家,真正能打动他人的人是了解人性的人。
此外,年轻人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这既包括母语演讲、表达和说服能力,也包括外语的运用能力和对国际化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看做是基本功,也可以看做是影响力的基础。能够正确的表达意图是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时,年轻人要培养对数据的使用能力。现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发达,学生有充足的便利条件去分析、收集、再造数据。正确的使用数据是企业决策的基础,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问:您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您对成功有没有自己的定义呢?
万黎峻:在我看来,成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克,overcome。克,意味着把握自我的控制力,既可以是征服,也可以是放弃。具体而言,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克服、攻克不同的欲望和目标,对自己期望的状态达到占领、控制,放下干扰、牵绊。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成功。对我而言,我定义自己是在路上的人,还不是成功的人。
问:感谢万黎峻校友为年轻人提出的诸多指导和建议。最后我们还想听听您对上财MBA校友会发展的建议。
万黎峻:学校重视校友工作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作为校友代表,我们希望高校可以打破围墙,不再依赖行政和财政支持,多与社会互动。高校与社会互动的纽带就在于校友。校友会应该秉承资源共享,资源互通,互助共赢的理念,创造机会,将不同系统内新鲜的东西和自己体系进行交换,这是一个新陈代谢,吐垢纳新的概念。这样的组织对学校和对企业都是双赢。
问:明年就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百年校庆了,您对于母校的百年校庆有什么想法和祝福吗?
万黎峻:冠生园成立于1915年,和财大一样,也是百年企业了。除却历史上的紧密相连外,去年,冠生园集团也与财大合作,支持赞助了“冠生园杯”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未来,集团将于财大携手,聚焦创新创业,深入挖掘合作机会,为优秀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创业活动机会和内部岗位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财大提供的智力支持,例如财经数据、行业研究、大数据服务等等,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对于财大这样一所“厚德载物,经济匡时”的百年名校,我祝福母校在百岁来临之际,继续以经济大智慧匡正时局,为中国供给侧改革输送思想和人才。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在百岁来临之际,以更加开放、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产出新的成果。
文:上财中欧平台MBA中心 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