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智慧医疗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健康服务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圆桌论坛笔录

嘉宾:

医学界总编辑陈奇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阴忆青、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丁罡、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丁香园创始人、执行董事李天天、掌上药店联合创始人王浚海、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涛、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

 

 

话题1:如果移动医疗真的到来的话,十年后的医疗应该会是怎么样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阴忆青

实话说,我不觉得移动或者互联网思维能够给医疗带来太大的改变,所能改变的或许只能是传统的商业,因为医疗核心的内容是重业,而非轻业。如果找投资人聊天,你会发现投资人关心的互联网业务是要像炮火一样的:一是一眼望过去就能看见、能看清楚,也能让别人明白;二是能够快速的复制、能快速的膨胀。真正通过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行业都符合这两个特点。但是传统的医疗不太符合这个属性,当然也并非医疗领域绝对不能涉及,譬如我们做一个未来药店这个还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医疗,还是一个商业产物。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并不能对医疗有很大的改变。

但十年以后也许会改变很多,我认为真正推动一个行业发展的其实并不是商业模式,核心的推动力是技术,当技术跨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会随之改变。例如,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我自己前前后后有过六个手环,来自于不同的品牌。但是这些设备告诉我昨天没睡好,可是现在我通过头痛已经知道了没睡好。它们能知道我昨天运动不足,但这也是我很清楚的。我真正想知道的设备都没法告诉我,为什么呢?因为技术没有达到能够有所突破的那一步。而现在有人用角膜接触镜做连续的血糖监测,用无创的技术实现连续的数据传输,从而不需要关心监测、去扎针了,这才是技术上的突破,是真正的改变。但是在这种技术出现之前,如果想依靠手环去颠覆医疗,我想是什么都颠覆不了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丁罡:

我觉得十年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今天我听了许多信息产业的老总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听的是又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我们周围的相关行业都动起来了、都有想法了、都想进这个领域,但是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在于中国医疗服务能力的不足。如果我们把老百姓的需求都点燃了,那么后续由谁去提供相应的服务呢?我是一名体制内的大夫,一直致力于我的肿瘤科,我都无法解决我当地的病人,我不敢设想如果老百姓的需求全部点燃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像今年的淘宝天猫一样,最终出现了570亿的爆仓,需要一周之后才能消化。我并不是否定这一切,这种现象本身是好事,因为社会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但我们医疗行业不能完全的等同于商业。这个东西买了,你可以退,可是这个病看不好,你会退费吗?所以我认为技术或许需要在某个阶段才能实现更好的促进我们医疗行业的服务。只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还没有到达医疗这个环节,而在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方面却是可以涉及的,大量的老百姓最需要的是健康的知识、理念和教育。而在医院的环节,我们医疗行业内部都没有理顺,外环境的大量改变从某种角度上而言我认为非常的好。也许你们能帮我们促进行业内部理顺,但是我也有压力,如果你们都帮助我们解决了,那我们医生就会加班量会增大,需要完成的服务量也会增大。所以,我觉得考虑十年的时间太短了,对于中国可能需要五十年,当然这是个趋势。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个案例,三年前我在崇明分院从事于医疗团队肿瘤科。我当时做的是肿瘤病人的健康管理,但也只能涉及癌痛。我把崇明地区15000名的肿瘤病人的数据全部录入,开发了一个肿瘤病人疼痛管理的智能app,主要管理病人的疼痛自我感觉。App是将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用药、随访等分成五大模块。app使用了三年,点击量在3000多人次,满足了基层农村和社区的基本需求,接下去我们会进行推广、版本的升级等。很荣幸今年获得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展,两周后将去澳大利亚在国际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所以,我认为可能我们还处于医疗领域的起点,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技术应用到健康教育、产业、管理,甚至各位老总们能够帮助政府和医院将分级管理疏导好,能在社区医院看好的病就不要到大医院去,让大医院的医生能够缓口气来专心解决疑难杂症、危重病抢救。我本身是个大夫,讲的内容比较基层,但如果十年之后真能做好这一点,我也是会感到非常高兴的。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

因为阴医生、丁医生和我都是医生出生,每天面对的是生死与选择,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作为医生的我们设想都是比较务实的,是趋于保守与稳重的。如果我与他们之间存在差异的话,个人认为未来十年的技术发展会对医疗和卫生事业的改革起到的不是决定性的作业,也会是助推作用。

回想自己的感受,在十几年前我们刚刚开始做医院管理者的时候,三样东西对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有帮助。一是一辆桑车,二是一个摩托罗拉手机,三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三种东西对我的工作效率提高帮助很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在八九年前,我发现仅仅是这三件东西还是不够的,高速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以及物流网等可以让我在家中就能实现购物,节省了很多时间,改变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样的对医院管理也带来了很多的变化。试想一下,对于中山医院一天一万号的门诊量,如果还是传统的专家开处方、财务科收费、药剂科拿药,而不是自动的信息系统刷卡、缴费和门诊发药机来发药的话,这一万号是无法完成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过去的医院是离不开纸的,而现在的医院是停不了电的,也就是离不了信息系统。现在不是依靠人来传递信息,而是依靠已经设置好的信息系统,这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是,如果是要解决病人疾病的话,我同意两位的意见,这是很难通过可穿戴的设备来解决的问题,解决病人根本性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我们治疗一个疾病,哪怕是更换一个器官,还需要与病人做思想工作,来解除他们的担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技术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医疗方面。当然,随着医院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我们医院现在的仓储已经减少了很多,药品的仓储、物联网都是信息化为我们实现零库存管理。从而,使我们的医疗管理越来越精细,控制的也越来越不错。

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我们整个医疗服务业、甚至是医疗卫生的效率。如果说要寻觅商机的话,第一个就是与政府联手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网底,第二个就是帮助我们医院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我目前管理的是社会化的管理机构,它是要做的是一个高端的医疗服务,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就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服务手段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提高顾客对医院的粘度,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我们定制化的服务。


 

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涛:

我们是平安集团旗下新成立的一家互联网健康管理机构,希望能够投身于健康方面的产品与服务。平安集团的两个战略,其一是资产管理,其二是健康管理。

因为我是外行,并非来自于医疗行业。所以简单的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总体的方向是向上的提升,一方面是医生的活力和医疗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缩小。病人可以在家中就可以查询到各种信息,做好提前准备,只要去医院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第三个方面是健康管理和主动干预、健康管理与保险服务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掌上药店联合创始人王浚海:

  药和医在某种程度上是分开的。我们现在的“掌上药店”是自诊,譬如说如病人不用看医生,或者是就医后可以自费去买药。我们认为,现在在医院中买药需要两个等待时间,一个是付费时间,另一个是取药时间。而未来移动医疗就是能够帮患者节省时间,缩短购药时间。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在努力寻找的解决方案和方向。

今后如何解决买药的问题,我们认为一种方式是处方药直接送到家,另一种方式是网络医院科室,在网上看病后直接在网上买药。因为,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的变革,否则目前的医疗线下服务是很难被颠覆的。

 

丁香园网站的创始人李天天:

我认为十年之后的医疗不再是可穿戴式设备,而有可能是植入设备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定期收集数据。第二的可能性是机器人辅助。机器虽然无法代替诊断医疗,但是可以帮助医生。譬如说,我们将一些数据输入之后,机器或者一套智能化的芯片就会提醒我们可能存在的疏忽。这是我能想到的两点,前者针对医患,后者针对医生。

我认为技术的进步还是很快的,但是对我们医疗行业的改变可能会比较慢。因为医疗行业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非标准的,又严重依赖于医生与患者的深度交流、依赖于检测设备,所以除非有些问诊技术实现突破,例如操纵机械手等,否则很难有机会改变。而外圈的支付、挂号、买药,这些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解决的,但核心的医患之间的问题,是很难被移动医疗所改变的。从帮助患者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关注了很久,似乎还是线下最为靠谱。

 

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

我以前是一名医生,后来做了十二年的产业,现在改做投资。我认为十年之后,重在预防。所以,风投的方向应该更关注疫苗。在德国的8000家医院,其中拥有2000家是康复医院。他们重在预防,这并非是术后预防,而是在亚健康的状态下,先行进行康复,在医院中把身体各个机能都恢复到健康的状态下,再重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同时也针对病变预防,从细胞分子角度去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其次,我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现在小孩的压力很大,他们已经出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未曾出现的疾病。他们用眼过度,可能到了三十岁就会出现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等。饮食环境导致基因改变。所以,我认为投资方向可以是医院,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

最后,我们的下一代学医的人会非常少,而与此同时又有这么多的病变。或许,届时中国会缺乏医生,十年之后中国的医生或许需要来自于国外引进。

 

话题2:作为医生,希望互联网能够带来什么呢?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

我认为以后医院都是移动设备和信息网络,而固定的屏幕会越来越少。作为医生得到信息越来越多,包括病情的变化信息等。譬如,医生可以获得病人就诊的历史数据,从而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病人的个性化的需求。

我是一名骨科医生,现代科技对骨科医疗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举例来说,众所周知关节是可以做替换手术的,而昨天一名美国医生向我推销定制关节。如果说替换手机好比是制作西服的技术,那么他们给我推销的是定制剪刀的技术。他们可以通过一套装置事先完成你所需要的全部工具,这样的话,手术中创伤出血量以及术后的恢复都能像积极的方向发展。

其次,机器人可以替代我们的一些劳动工作。在剑桥大学,他们搬运东西基本上都是依靠机器人。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基本层面,以后我们医院的辅助人员或许不再是阿姨,而可能就是机器人。因此,演化到一些标准化的治疗程序,或许也可以由机器代替一部分的人工吧。

 

话题3:行业的变化,我们假设以后医生可以多点职业的话,会怎么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阴忆青

我们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但我们需要服务,包括配套服务和技术服务。假如我们实现了卫生系统的互通,我们的医生也可以像法国医生一样南部、北部任意的医院进行选择,那就意味着医生会有多个医疗场所,也可以在多个医疗场所之间进行选择。这个对我们的移动医疗需求就更加急迫。如果一个医生在三家医院就诊,那么他是绝对无法记忆很多信息的,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专家可能记不住自己的病人,这是因为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病人如何通过信息手段,或者在一个平台进行管理,从而为我们的专家和病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这是我们内心很需要的。那样的话,不论我在中山或者新华或者仁济医院,我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如果医生对某个技术很依赖,那么移动医疗和信息技术就可能会迅猛发展。医生关注他的病人群,也会希望他的患者能够增加他的多点职业。医生也要进入到一个个体行业之中,不再是以前的朝南坐了。能不能让他的病人接受、让医疗机构认可,便成为了他是否是一名有价值的专家的重要标准,而在其中数据和信息管理对医疗正是起到是一个保障和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丁罡:

我还以为可能要到2050年才会出现刚刚张院长所说的那种情况,没想到十年后中国已经进入到这种程度了。这是挺可怕的事,因为现在医疗专业的人越来越少,希望移动技术互联网技术能够配合多点政策出台,架构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变成一个高收入的群体,变成一个有社会地位的这样的一个人群。这个目标能够实现,是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体系来支撑它的运营,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医生这个行业。

我们每年有很多的医学毕业生,但是留下来做医生的却很少。如果算上正常退休的年限,很容易就可以推算出来,留下来的那部分人之中又有多少仍在原先的岗位上。所以,这是个体制问题。

我觉得信息在这方面是没什么价值的,我很有感触的是资本和保险在这方面的价值。高端医疗给现行的医疗体系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你原先找不到合适的服务,而现在让大家认识到这是存在的。

在泰国,人们不愿意去公立医院,太耗费时间了,宁愿去私立医院。所以,我觉得在漆其中保险和资本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现在一直提倡分级治疗,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很难区分,你无法获知这是大病还是小病,我觉得分工诊疗的说法可能更为合适。

而信息化这方面的帮助,可以将流程切碎,让特定人、特定的角色、专业的技能就去做一、两件事,通过系统连接起来。对病人来是统一的,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富士康精神。他们中的一个只拧螺丝,或者只用抹布,所以能够专一的将事情做好。

 

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涛:

平安正在开发慢性病相应的保险,我正在负责的是慢性病的管理服务。我们每年慢性病的理赔就达到10个亿以上,案例占据20%,人均达到60007000元。如果用户人均1000元,我们还是要能够盈利。从健康管理领域来看,不是说投资什么,而是要能让这个链条转动起来,这样这种商业模式才能够确立起来。

 

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

       从做产业、做投资的角度来说,移动医疗服务业绝对是个好东西。投资人是看远景项目才来投资的。我们能看到未来五到十年能做什么事情。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例如大数据,我们医生应用特别广、成果特别多。我们可以看到刚发现出来的某些病症如并发症,我们可以从细胞分子学等发现问题,这就需要大数据,很多可穿戴设备可以定制化,通过产业化去解决。科技能够改变生活,只是需要有一个过程。

 

话题4:在未来几年中,你最希望在医疗领域中做的事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阴忆青

我是希望有一个非常好的可植入设备出现,这真的是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丁罡:

我觉的是制度加科技,我们就可以无往而不利。我们现在卫生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必须要通过树立宏观的政策调控才能梳理好整个框架,在这过程中联手科技的进步,能够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

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好像与我们团队科研项目一样,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在科技时代下,会产生或改变医疗的新模式。

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

两个关键词,第一,科技。科技改变生活,第二,市场。中国现在阻碍减缓医患矛盾关系的核心,恰恰是公立医院,权重太大。我们应该去多投资私立医院、外籍医院。那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之后没有后续跟踪,以及医疗管理都能得以改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唯一没有收到冲击的领域就是医疗领域。让市场冲击的更猛烈一点,我们所有人都会获利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

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涛:

       希望医疗管理局能真正能找到一个从用户-患者-医生-保险公司-用户,从移动设备端-医生服务端-保险产品一个整体闭环的成功模式的出现。

掌上药店联合创始人王浚海

       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医生树立优秀的个人品牌,也希望能够真正提高医生的收入和地位。

丁香园网站的创始人李天天

       希望能有更优质更方便的医疗服务,同时有一个更好的保健体系来支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