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时值立夏。以“中美贸易摩擦:事实与逻辑”为主题的workshop讲座在369校区第五教学楼举办,濛濛细雨给这个焦灼的话题带来了一丝清凉。
讲座一开始,王子老师便对此次贸易摩擦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总体介绍,并根据时间和事件的推进将其分为两个回合。第一阶段是以“301清单”为开局的第一回合。美国贸易打击的范围主要集中在9大行业,金额也逐年上升,2017年清单商品更是高达整个中国对美进口额的9%以上。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图表,王老师强调此次美国发难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虽然特朗普政府是打着扭转美中贸易逆差,提升美国就业的口号,但并未针对中国对美出口最大宗的商品门类进行征税制裁,而是集中打击对美国消费者福利损失小,替代性较强的中国高技术行业。随后中国立刻采取了反制裁措施,主要集中在飞机汽车和农产品行业,放过了关键性的中间品,针对最终品进行了金额对等的还击。”
随后,王老师又针对美国第一轮发难的长期原因和短期走势进行了分析。长期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美国制造业就业持续下滑,另外一方面制造业技术优势收窄,中国“以市场换技术”强制在华跨国企业向中方转移技术(quid pro quo)。根据目前进展来看短期走势,双方要完全妥协和完全不打贸易战可能性都不大,虽然其他国家加入美国对华贸易战可能性极低,不过也会出现全球减税竞赛等对华不利的反应,但整体来看贸易战短期内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
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对中兴的制裁为标志的第二回合。中兴事件比第一回合的贸易摩擦更为严重,因为美国借题发挥,核心是打压中国技术追赶(“2025”计划),直指未来中美竞争的核心战场。同时由于企业和政府地位严重不平等,美国单方面制裁将极大打击跨国投资行为,中国也因目前的技术差距难以实施有效反击。
最后,王老师结合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刚结束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对中国应对贸易冲突的长期政策进行了简要解读。虽然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中国的政策走向决定“国运”,中国的创新企业,战略行业,“大国重器”必将受到大力扶植。
通过老师数据丰富,条理清晰地解读分析,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让我们对此次贸易摩擦的前因后果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宏观经济的兴趣和对于时政经济的思考。
供稿: 2017级W班-宋熙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