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科创板上市公司心脉医疗董事长彭博:决定人生的选择只有三次


7月22日,校友企业-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脉医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功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16),是首批登陆科创板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以142元/股开盘,大涨207%,市值达102亿元。截止2019年8月2日,心脉医疗收盘价184.77元,总市值已经达到133亿。


心脉医疗是由H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00853,HK)间接控股的子公司,从事集团最核心的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等业务。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EMBA2002级校友彭博担任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董事长。


7月25日,我们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一行人来到了微创医疗位于浦东张江张东路的总部,采访了微创医疗大中华执委会主席兼首席营销官、心脉医疗董事长彭博先生。以下是采访记录。


1.jpg

Q: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微创及心脉?

A:微创是1998年,由美国归来的常兆华博士于上海浦东张江创立。当时国内的心脏支架市场被美敦力、雅培、强生等几家外企垄断,一个支架要4-5万元,患者负担很重。4-5万元在90年代末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是一大笔钱,加上医保还不完善,很多需要支架的患者往往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常博士看到这个机会,就创办了我们这家公司。由于我们国产支架的竞争,很快一个支架的价格降到了大约1.5万元左右。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现在一个支架只要七八千元,加上医保报销,已经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承受的了。


2.jpg


(背景:常兆华博士,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并曾先后担任两家美国上市公司副总裁。1998年归国创建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3.jpg


微创在2004年,成功研发了药物涂层支架,成了全世界唯三的可以生产药物涂层支架的公司,凭借这个产品,公司快速占领市场,从05年至今打败了几家外企,市场占有率一直是第一,目前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不到20%。集团公司于2010年在香港上市,目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目前排第五,我们的产品暂时还没进入美国,但欧洲市场已经进去了。2013年,公司开始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布局,收购了美国怀特医疗集团的骨关节业务,并在美国休斯顿设立了研发中心。

2018年,集团公司完成对法国LivaNovaPLC 旗下心律管理业务的收购,并将其更名为微创心律管理,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克拉马尔,主要生产起搏器和除颤器。目前心脏支架在集团营收占比已经下降到了40%以下。


心脉医疗作为集团专门生产心脏支架的子公司,其实2012年才正成立,目前也就7年的时间。2014年,我们成功研发了靶向涂层药物支架,使我们开始有能力跟进口产品同质同价。跟很多中国企业一样,我们也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全面赶上甚至超越的这么一个过程。


4.jpg


微创医疗以冠脉支架起家,发展到拥有海内外数十家全资子公司和五千多名员工的国际领先医疗集团,其中三分之一的员工在海外,产品在全球逾一万家医院使用,同时拥有3000+的国际专利。迄今为止,五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Q: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人生经历?

A: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跟运气无关,跟选择有关,3-5次的重要人生选择可能就决定了你的一生,如果都没选对,那么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笑)。


5.jpg


我是山东淄博人,86年上的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是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到了毕业的时候,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当时大学生可以包分配,我没有多想,当时就觉得毕业了理所当然地要回老家,但是回老家之后,不管是信息还是接触到的技术,都落后别人一大步。


90年大学毕业回到淄博,我被分配到了我们当地的计算研究所做了两年研发工作。后来,研究所市场化改制,我就转型做了销售工程师。当时会计电算化刚刚兴起,我们就开发了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小程序,卖给各种企事业单位。我在27岁时,就已经做到了董事副总经理,配有专车和司机,在山东老家也算是混得不错。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总还是有一种想出去看看的冲动,不想一辈子就窝在老家。


2001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来了。当时,我们微创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我的淄博老乡常兆华博士,因为公司发展需要资金,回淄博想找我们当地一家国企融资。一个领导说,给你介绍个人,就把我介绍给了常博士。常博士就说了这个行业怎么怎么有前景,上海怎么怎么好,让我听了内心更加躁动,于是就毅然从国企辞职。可以说我是被常博士一通忽悠给忽悠来的上海(笑)。


6.jpg


来了上海之后,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当时张江这里都还是农田,公司只有两间半办公室,十几个人,整个公司一个月只有十几万的收入。我来公司主要就负责营销,在公司附近租了一个很破的房子。过了一段时间,我之前在淄博的一个下属小伙子来上海看我,先到我们公司看了一下,又到当时我租的房子里看了一下,看到当时简陋的条件,他都哭了,说彭总,咱们别干了,回山东吧。


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来。也没什么太多高尚的动因,就是虚荣心和自尊心,觉得这样回去太丢人了,别人肯定会觉得你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来。2004年之后,随着公司产品市场逐渐打开,公司发展也越来越快。


7.jpg


在这过程中,也不是说没有过其他工作机会的诱惑,但是我们山东人根子还是有儒家的传统,在我的观念里我觉得还是要知恩图报,常博士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随便跳槽,做损害公司利益的事。就算真的有一天我离开公司,我肯定是自己创业,但我绝对不会去竞争对手的公司。所以,就这样,我选择在这家公司里坚持了18年,从曾经公司里最年轻的之一,熬成了最老的之一,熬到现在公司同事看到我就烦(笑)。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不要太频繁跳槽,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在一家公司里坚持18年,但是还是要能够坚持一些东西,如果不能坚持,就无法积累资源和沉淀人脉,这样也就不可能成功。


Q:在上财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事情记忆比较深刻。

A: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当时是卖房读的EMBA。我2001年来上海,2002年就报了上海财经大学的EMBA项目,是上财的第一届EMBA。我选择财大EMBA的原因呢说来惭愧,因为财大是最便宜的(笑)。


(校友会老师:财大EMBA项目现在性价还是很高的,哈哈)


为什么想到读EMBA呢,因为当时来上海后,见识了很多东西之后,感觉到了自己知识面还是有差距。哪方面有差距呢,我觉得我当时不缺人文和技术方面的东西,但非常缺财经方面的东西。当时EMBA刚出来,于是我就想报个EMBA。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财大EMBA的学费是13.8万。现在看起来好像不多,但当时对我来说却是一大笔钱,我是把淄博老家的房子卖了才交了学费,淄博的房子当时卖的很便宜,为了读书,我2003年才在上海张江买了房,幸好当时浦东张江的房子也不贵,还有落户优惠政策。


Q:来公司后还遇到过哪些困难?

A:刚来上海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通,那时候公司很多上海的同事平时交流还是用上海话,有时候会习惯性地跟我说上海话,我听不懂挺尴尬的。当时最不愿意跑的客户就是瑞金医院,里面的专家教授都是上海人,说话一句话也听不懂。开始客户对我和对我们公司都不认可,我就天天跑过去,软磨硬泡,让客户接受我。医学方面有不懂的,就自己看书自学。


渐渐地,我就跟很多国内一流的心血管专家都成了朋友,我常对一些朋友们说,我唯一可以帮你们的可能就是这些专家资源了。但是你们千万别轻易来找我,找我就都没什么好事(笑)。


Q:心脉医疗是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主体微创医疗分拆上市而来,那么在上市审核过程对于同业竞争,业务独立性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A:这些都是我们在几次问询中被反复问到的问题,这个也确实反映了科创板在审核制度上的一个创新和变化,只要如实解释和披露,证明自己业务是独立的,就不会对上市构成实质性的障碍。我们集团每一块业务其实都是独立的,心脉医疗有基本独立的采购和销售渠道。跟同一批上市的其他医疗企业相比,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做得比较规范的,作为创新型企业,包括我们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都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在产品成功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时,才作为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其余研发支出,则作为费用化研发支出。相关研发费用在临床结束后,申请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时停止资本化。

8.jpg


(背景:同为第一批科创板上市的深圳上市公司微芯生物(688321),因为药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7月22日晚间,微芯生物在对注册环节反馈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得中承认,对于其主要产品西达本胺临床三期之前(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发生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其资本化开始时点及资本化依据无法满足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将进行费用化调整)


Q:生物医药行业是资本与人才密集型的行业,有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新的创业者如何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A:我认为必须是真的创新与真的技术,目前我国在整个生物医药领域重复建设,比方说大量厂家的药都以仿制药为主,而这些厂家的主要成本都在渠道费用上,而不是在研发上,虽然集中采购可能会有利于头部厂商,不利于创业企业,但是集中采购主要是针对常见病,对于一些罕见病,如果有真的创新技术,利润率仍然是非常好的。


本次采访彭博校友讲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公司的发展和对行业的理解,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启发。创业不易,贵在坚持。


9.jpg

采访结束以后,彭博校友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