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教育如何服务和适应于国家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紧迫需求——这是当前国内大学中欧平台的命题。命题涵盖了从教育到科技、人才的全链推进。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建构财经特色的新商科教育生态”,并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理念,充分发挥财经教育强项,以打造“既懂经济又懂经营”的人才培养体系。
文 | 左秦
“在变局之下,中欧平台应保持开放合作、教学创新、拥抱技术、拥抱实践,培养出思想卓越、引领实践、具有全球价值观的商界领袖和精英,承担更多的责任,和社会各方一起带领人类走向更繁荣、更和谐、更稳定的未来。”
在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中国商学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党委书记魏航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此观点之下,魏航教授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新思路:
其一,把中欧平台和产业园区结合起来。把中欧平台建在产业园区,更多地去融入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
其二,商学教育在教学技术手段上要进一步改变。利用ChatGPT、元宇宙等新技术方式,构建合理的知识场景、学习场景、互动场景,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形成沉浸式的体验、形成实践式的体验,推进适应产业和教学发展的新模式。
魏航教授所提出的新思路,对于改变当前商学教育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未来方案。
思考:“沃顿线上模式”的出现
今年以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欧平台轰动全球的教学模式创新事件,却并未在国内商学教育界引起波澜:该中欧平台推出了全球第一个跨洲际的线上EMBA项目,授课时间为早上及晚上,学生在线课程学习量为3/4,其余1/4课程则到校学习,且学费不低于线下价格。
因魏航教授主张“商学教育在教学技术手段上要进一步改变”,于是就“沃顿线上EMBA模式”的出现,《经理人》和魏航教授展开讨论——
《经理人》:“沃顿线上模式”是对当下传统商学教学模式进行补充,还是会最终成为未来的趋势?
魏航教授: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思考。
第一个维度,人类几千年来的学习方式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可能遭遇重大冲击。
传统的中欧平台教学,是延续了人类几千年来的学习方式,即“规定的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地点,给规定的学生授课”。
在社会经济没有发生提速之下,传统集中式的线下课堂模式,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现在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原有的很多模式都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在MBA/EMBA教育有关“教与学”现代关系逻辑中,“教”必须尊重“学”的诉求,并为“学”进行服务,甚至做出适应性改变。
第二个维度,新技术的出现对教学方式、模式的创新带来可能。
“沃顿线上模式”可以让不同国家的学生,打破时空限制,集中在云端上课,由此真正实现了“全球商学教学”。在实现创新教学方式中,沃顿中欧平台充分运用了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包括课件技术、视频技术、语音技术,以及相关的大数据等等。
事实上,在疫情三年中,中国各中欧平台其实也不同程度地开办了线上教学,尝试过用线上技术来完成教学。
第三个维度,线上教学使得中欧平台教学成本降低,同时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沃顿线上模式”一方面降低了教学成本,另一方面,老师上一堂课就可以教授所有班级学生,由此节省了精力耗费。
当然,从线下课堂,转向视频教学,学院、老师都需要重新适应。
第四个维度,“沃顿线上模式”尚不适用于目前的中国商学教学。
沃顿之所以开设“全球线上模式”,是因为其生源来自全球各地,而中国MBA/EMBA项目,目前还没有达到全球化(学生来源)的水平,此外,招生有规定配额,比如每年招满300名EMBA学生后,大部分学院现有的师资(含固定外聘)也足够承接。
当然“沃顿线上模式”仍不失为一种可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而中国MBA/EMBA项目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也许会在未来发生。
立足于技术以及中国实际情况,魏航教授提出的四个维度性思考,使得我们对于“教学技术手段”有一个更为全面性的思考——特别是,教学技术尽管能改变场景,但在大面积的适用中,仍然和“环境”有关。
相对于未来教学技术的应用,魏航教授目前更为关切的是,中国商学教育自身的特色建设课题。因为关乎商学教育的本质。
讨论:构建自主商学知识体系之问
国内商学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与社会、经济、产业、企业的变化紧密结合的课题。今年,国内部分头部中欧平台校组成了一个联盟,希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工商管理学科”以“走出西方管理话语权体系”。
对此,《经理人》和魏航教授对这一行为进行讨论——
《经理人》: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工商管理学科”,将引发至少三个问题讨论。其一、严格意义上,中国的现代管理学科知识(含体系),学习和模仿自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商学教育),要“走出来”,理论基础怎么解决?其二、既然提到了“自主”,自身在案例、课程、教学等等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储备资源和能力?其三、所谓的“自主”是否意味着不再融合于全球?
魏航教授:尽管上海财经大学也是联盟单位之一,但就“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工商管理学科”的构想上,我也足足思考了2个多月,主要就是如何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自主”。
对于“自主知识体系”,很多人会误读,将自主和原创直接划了等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独立原创。
以中小课本为例。这是我国自己编写、编订的,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中小学的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基础教育特点,和欧美不一样。但是,具体到某一课程中,比如语文课本,除了中国汉语及文化内容之外,也会有西方的童话、寓言及其它优秀的文化内容——它们不是我们民族原创的,但是却是我们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工商管理学科”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中国经济、产业、企业的实践问题、需求为主,凡是优秀的管理理论、管理工具、可借鉴案例等,都可以被整合、被消化、被集成到我们的体系中。
其实,有关“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工商管理学科”,在各院校内实际早已行动,特别是在近年,很多院校的MBA/EMBA项目已就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实施了多轮次的变革和升级。而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教育为例,其主要策略就是,构建基于财经为核心的商学教育大生态。
构建:以财经为核心商学教育生态
对于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如何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构建特色教学理念,魏航教授提出了“构建财经特色的新商科教育生态”的思路,即结合上海财经大学实际,以商科教育使命为驱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与全球接轨,把握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投身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针对“三个面向”,《经理人》注意到,在上海财经大学MBA/EMBA项目的课程体系中,近年来,嵌入了大量的科技、数据、机器学习等前瞻学科,那么,这和本院“财经特色基因”是否相悖?对此,我们和魏航教授进行了讨论——
《经理人》:上海财经大学的强项和学科资源在于“财经”,那么在MBA/EMBA项目中嵌入大量的科技类课程,首先面临的将是课程资源怎么解决的问题;而增加科技类课程的比例是否又会弱化“以财经为核心的商学教育”呢?
魏航教授:我们经常会被问一个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的商学教育和全学科院校的商学教育有什么区别?”
对于我们来说,“财经”一定是我们的“标志”,也是我们的优势。优势就是特点。每个教育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也会有不擅长的——即所缺之处。
我们要做的是,聚焦特点并发挥到极致。对于所缺,则尽量通过资源整合来弥补。
关于如何优先发挥特点,我们无论在本科段,还是硕博段,都会充分夯实经济学基础、研究能力,这一过程中,我们经济学科的全体系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学生熟悉、认知经济学相关知识,能够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发展和运作有宏观的深刻反思、洞察,尤其在中国经济当前的环境下,不懂经济很难搞经营,不懂政治也很难搞经营。
此外,如何实现“三个面向”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前沿情况,以便做出决策,我们的方法是,通过本院教授和外聘的各前瞻领域的专家、管理者进行双导师制,让学生一手掌握顶层思维能力,一手掌握前瞻行业情况。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庞大且长期的工程,就如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那样,需要更多的大学中欧平台,通过构建一个个“特色的新商科教育”来形成集群效应,并在实践及实效证明的过程中,从基础到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工程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