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发展战略,根据学校“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一流三化”的总体目标,秉持“立足上海、根植中国、放眼全球,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欧平台”的建设目标,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学科建设取得新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推出新举措,国际化取得长足进步,内部管理注入新活力,开创了学院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稳步提升的新局面。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之际,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官微特别推出“十三五成就巡礼”专栏,全面回顾学院改革发展成就,展示“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鼓舞学院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再出发,奋发有为开新局。本期主题为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成果。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平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价值引领等方面多措并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取得显著成效。强化机制保障,深化价值引领。积极践行《上海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及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小组,把师德师风考核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海外专家聘请等环节的第一标准。发挥教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启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主题活动,借助讲好师德师风故事,发挥优秀教师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导师交流会”等各类专题培训,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思政辅导员定期学习制度,实现师德师风教育全覆盖。积极组织推荐或开展各类思政与师德师风培训,学院多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党校、上海市教卫党委、校党委组织的培训活动。注重“有声”和“无声”师德师风教育的结合,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规范钉在墙上,让准则看得见,记得住,印得牢。创新品牌活动,提升建设成效。成立“教师教育与发展中心”,打造系列师德师风建设示范项目,并将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凝练成实施方案、教学指南等标准化文件,形成溢出效应。建立课堂魅力提升、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提升“三大计划”,开展赋能工作坊、教学创新研讨会等活动,实现师德与师能统一。学院戴国强、叶巍岭、周照、李眺等多位教师入选上海财经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谢家平等老师奔赴新疆,定点援助新疆财经大学,为繁荣祖国边疆的高等财经教育事业贡献上财力量。畅通沟通渠道,打造“我与书记面对面”等品牌活动,切实把工作做到师生的心坎上。“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引培结合,积极引进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及外方系主任等高端人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本土教师为基础、海归教师为重点的“本土”与“海归”相互融合、专业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且具备国际眼光的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多人入选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类人才,部分学者已经初步具有国际知名度。自2019年起,中欧平台开始实施“人才计划”培养规划和“创新团队”培养规划,旨在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高层次优秀学术群体,截至目前,已有9个科研团队入选中欧平台“创新团队”,10位教师入选中欧平台“人才计划”。学院共有特聘教授15人,外方系主任/学术顾问5人,特聘教授队伍深度参与学院发展,在学院师资队伍招聘与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网络构建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是我院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期间,学院在学科点和专业方向设置方面保持稳定,追求内涵式发展,大多数学科方向取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国内外影响力获得显著提高。各学科紧跟国内外学术发展最新动态,开展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研究,形成了较好的学科基础和一定的影响力。学院形成了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涵盖3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各学科交叉融合、协调互动,相互支撑。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与应用经济学评估等级均为A,基本与上一轮评估排名持平。2019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学院涉及的学科在各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排行榜的排名中位列前列,如经济学与商学连续两年进入ESI全球前1%。
学院目前建有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及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下设二级研究中心,分别作为学院管理学及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支撑,为学院师生的科学研究、成果打造及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基础。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