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加班让你觉得很值?丨上财MBA职场论道

距离2020年结束,不到50天。


对于职场人来说,“年末”就是加班的代名词。近期大家朋友圈里,加班“汪”的状态一定多了起来。


“为了全年业绩,我重现了18岁那个精力用不完的自己。”

“22点下班?拜托,这个算早退,OK?”

“熬最深的夜,吃最贵的阿胶,用最贵的精华……”


为了给2020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了更好完成个人和团队计划,加班似乎不可避免。本期职场论道,我们邀请的同学分别来自三个加班属于家常便饭的行业:金融、IT和造车新势力。我们想通过他们的视角,一起来聊聊:加班,究竟在加什么?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什么样的加班让你觉得很值?

What kind of overtime makes you feel worthwhile?


1

在你看来,加班是在“加”什么?


费玲玲(金融):

对于银行人来说,加班根本不是加班,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规定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但凡是了解银行的人来说,都知道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30(甚至更早)到晚上7:00(甚至更晚),中午需要对外营业的话也是没有休息的。


金融行业是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行业,每个金融从业者都要是12分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加班是表象,其里是对待工作的热情向上和高度自律与约束,最后才是大家喜欢看到的特点:多金


唐曌馨(IT):

提到IT,大家首先蹦出来的印象可能是“996”。来到上财,认识那么多各行业的同学后,我才知道一些房地产建筑、加工制造行业加起班来比IT狠得多。在我看来,加班是和企业文化相关的,至少我就职的企业并不一味追求常态化加班,而是看重实际工作的需要


所以我非常看重心态的调整,心态的不同也决定结果的不同。如果说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


李平(造车新势力):

加班加的是业绩。相较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在品牌底蕴、社会认可度以及圈层格调方面仍有大幅追赶空间。白天很多时间用于部门间沟通协调,有时候晚上加个班是高效完成本职工作的一种形式。
但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兴奋时间点都大相径庭,长时间的996会磨灭积极性。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一直保持兴奋状态,也没有人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10个小时。不能为了加班而加班,毕竟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和空间要留给家人和自己,留给亲情和学习



2

《2019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表示:

加班已成常态,

仅一成的职场人可以基本不加班,

24.7%的职场人每天都加班。


你所在的行业加班严重吗?

你如何看待上述数据呢?


李平(造车新势力):

虽然在车企,但因为财务工作自带规律性,所以突发性的加班并不多。数字中的24.7%我认为更多集中在自媒体和互联网,这两者共同之处就是变化太快了,工作特质就决定了朝九晚五是很难满足的。


费玲玲(金融):

以我所在的分行来看,到了年底,加班非常正常。除了柜员的工作时间超长外,就算是客户经理、中后台支持也经常需要加班。这是银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银行人离不开的一环。关键是减少没有必要的加班,让工作模式更直接和效率。


唐曌馨(IT):

无论加班与否,高效完成工作比无效加班更有意义。IT行业的确加班很多,但关键是明白自己加班的意义何在——因为竞争力并不是加班带来的,总用人能比你更吃苦耐劳。要想让自己变得强大,就要把加班真正用在核心业务上,尽量不要去做繁琐和非必要的事务。只有专注,才能专业。



3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加班经历?


费玲玲(金融):

肯定是每年12月31日年终通宵结算,主要是清算和对账。刚入职的时候我觉得很新奇,当时带我的“老师傅”说以前都是手工来做,但随着系统的升级换代很多事务性工作由电脑自动完成,虽然工作量少了很多,但通宵还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通宵结算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见证和陪伴,也是新老银行人一起并肩作战、砥砺前行的写照。


唐曌馨(IT):

是一次跟国外上司通宵开会。因为我所在的公司是德企,全球各子公司时差不同。有一次为了联合发布一次重要的议程,欧洲时间、美国东部时间、北京时间等各地需要提前协调。因为是与总公司较高级别管理层一同参会,有兴奋、也有忐忑;有干劲,也有不安。好在最后圆满完成了任务,很累,但觉得很值。


李平(造车新势力):

绝对是做年度预算。都说预算驱动业务变革,是驱动力;同时预算也是企业战略的落地,是连接力。其关键点在于预算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行为,基于企业的经营方针,同时又推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战略的发展。


每年的年度预算都会深耕到凌晨。那时,夜幕已深,只听见自己键盘频频的敲击声和办公楼外偶尔传来的流浪狗的叫声;夜宵的外包装在办桌上散发着食物的油腻味,喝空的咖啡杯留着余渍。夜幕的黑暗和内心的充实交织在一起。除了疲惫,还有久违的成就感!



4

作为管理者,假设团队中:

1/3员工对加班很积极,1/3表示无所谓,1/3不能接受。


在遇到必须加班的场合你会如何处理呢?


唐曌馨(IT):

很多企业宣扬“狼性文化”,它们不断给员工灌输思想:成功不是偶然的,都需要辛苦付出。但我觉得: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一个相互选择和认同的过程。通过上财的课程和案例学习,我明白:对管理者来说,保障团队对利益的趋同和对组织目标的高度认同是一个团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运用高效和高超的沟通能力达成上述目标是考核管理者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在上财着重学习的部分。这样遇到上述情况就能游刃有余的处理,而不是碰到问题了再去想如何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事先准备。


费玲玲(金融):

按照银行工作职能来看的话:如果是内勤员工,那么在面试和入职培训时候我们会明确告诉他们大概的加班频率和时长,提前让他们做心理准备;如果是客户经理,一般我们会采用绩效激励的手段,因为加班的目的是为了业务落地,业务落地会产生绩效,越快落地绩效产生越快,何乐而不为呢?至少在我的团队中,客户经理对加班这个事情都是能够接受并愿意主动去承受的。


但作为管理者,并不能因为这样而让团队的加班变得理所当然。我的风格是处于团队需求的加班,我一定会全程陪同,请大家吃饭表示慰问和关心。实在无法陪同一定保持电话和微信随时在线,让大家一定能找得到我。其实凝聚团队的方法有很多,我自己也在积极探索和持续学习,同时也希望通过MBA课程和很多资深管理经验的同学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李平(造车新势力):

管理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能用一把锤子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都喜欢准时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作为管理者,我始终希望大家高效的完成工作。如果实在有加班的需要,我会在事先明明白白的说明加班的原因,获得下属的认同和配合。如果是因为工作效率不高而引起的加班,我本人是不提倡的;反之,公司分配了突发的紧急任务(并不在常规工作内),我会为加班的下属争取更多的事后奖励。


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者说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善于反思和总结的。在上财学习的这段时间,我经常用MBA学习的知识和案例来照应现实的工作状态——并不是说一定要照搬书中内容,而是对时间管理和团队管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遇到问题时,更多添了几份选择。相信加班问题只是在管理中的一个具体应用,掌握了方法论,路就在心里



写在最后


有时候,越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越要常常谈。


譬如加班。


三位同学的故事,有拼搏励志的银行人,有深耕在新能源行业的汽车人,也有身处跨国IT企业的行业达人。他们对加班的看法,各有特点,一定会给我们启发,提供了看待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视角与思路。


其实只要不是混乱和低效,加班也没那么令人抵触,特别在达成目标后,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一定会让你觉得够值,够带劲,够回味。职场就是自己的人生舞台,能不能赢得掌声取决于自己——以此送给年末逃不开加班的你我。


加班不是目的,加班只是手段。最重要的还是专注于工作本身,提前做好自己和团队的沟通工作和时间管理。面对加班,除了专注,也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期待一同收获一个圆满的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