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也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上财中欧平台陆续推出“疫情下的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疫情下的中国经济:突围与破局”、“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困境与发展”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5月14日晚7:00,上财商学论坛第2场系列讲座线上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他从疫情的演化与防控、民生与经济、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以及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等角度,为学院师生校友分享了他的观点和判断。会议由我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蔺楠教授主持。
徐飞教授回顾了疫情发展的几个阶段,梳理了疫情初期的时间轴,并结合“蒙代尔三元悖论”分析了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基本困境。他指出,疫情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威胁,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衰退,目前要避免大萧条。当下中国要以民生为重、经济为要,以“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对冲疫情影响,确保中小企业活下来。
徐飞教授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严重,但支撑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产业升级、新动能较快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加快恢复、持续向好。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均受重创,虽然复产复工后供给侧恢复较快,但需求侧恢复相对缓慢,总需求不足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徐飞教授认为,增加有效需求是走出衰退的唯一路径,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投资需求是抓手、消费需求是重点,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谈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他指出,二者各有效用,要以财政政策为主体,货币政策辅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主要手段。税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交就缓交、政府尽量给予补贴,特别对中小微企业,尽可能为复工复产提供便利,发消费券也有助于重启商业;货币政策核心是两条:一是保持流动性的宽松和持续讲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尽可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和肠梗阻问题,让货币、信贷资金顺畅流入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流入到能够解决大量就业的企业里去。
徐飞教授还谈及了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当下中美关系,并分析了疫情带来的机遇。他指出,疫情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刺激了医疗器械产品和以医疗卫生防疫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健康养生保险产业的大发展,保险业借此机遇也将升级发展,同时将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制造业的产业互联网化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传统行业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第三空间”快速发展,也为中国进一步参与世界数字设施建造创造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