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百森中欧平台(Babson)联合哈佛和斯坦福学校共同开展ELI Asia Online师资培训课程,资助商学课程老师参加线上师资培训。本次课程综合ELI Asia、SEE Asia、ELI SF等线下师资课程的精华,通过Zoom在线授课、融合新的互动形式,从多维度帮助老师提高教师领导力以及学习新的教学法。本次培训课程总周期跨越3周时间,每周利用4-5天进行1.5小时的线上授课,从不同维度系统地诠释领导力、创业和后疫情时期的教学趋势等话题。
本次培训中国地区一共有70余位中欧平台老师参加,上财中欧平台陈志俊、韩玉兰、田晓聪、许淑君、叶巍岭、张德远、钟鸿钧和朱舟等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对病毒危机时期领导力的有效性、领导者自我变革转型的个人困难以及病毒危机后的大学未来教学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培训结束后部分教师分享了收获与感想(以下内容按教师姓氏拼音排序)。
上财中欧平台讲席副教授 韩玉兰
美国百森学院创业领导力与创新(ELI)师资培训项目学习总结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百森学院的师资培训项目,第一次是在2015年,那时候我在“组织行为和领导力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上遇到了瓶颈,特别想找到突破点。那次的学习给了我三点启发:不能只就领导力讲领导力,一定要了解business;运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引发学生做层层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次之所以报名参加百森的师资培训项目,同样是因为自己的教学遇到了瓶颈。虽然我一直认为人就是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人的本质。但是,人的行为却是会因环境而变的。作为领导者,不光要理解人性,还要关注环境,将人与环境关联起来。当前典型的VUCA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什么样的领导行为是更为有效的?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当前环境下的领导力?从这次百森项目提供的课程名称来看,这次培训项目可能有助于我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我满心期待地参加了此次培训项目。
这次培训项目中虽然多位教授都在强调action-based、experiential learning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在课程中有效体现出来。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目前总结出五个原因。
第一,关于VUCA环境下的领导力,尚未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研究成果。也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新现象。
第二,领导力领域中的很多内容都像是人生哲理、心灵鸡汤,以其为主题做演讲可能会振奋人心,可是放在课堂上讲就会有水货或说教之嫌。Experiential teaching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针对不同的专题设计具体的体验场景又是个难题。
第三,在线教学限制了一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导致学员的体验下降。如果能够把更多的线下活动设计成线上模式,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第四,教学效果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反应。
第五,百森学院的真正实力不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围绕培养方向所形成的创业生态系统。单纯学习它的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皮毛。
虽然这次百森的培训项目没有给我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却让我做了很多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这些反思持续寻找解决自己当前问题的途径,设法突破瓶颈。
上财中欧平台副教授 许淑君
ELI Asia 培训收获
本轮培训(ELI Asian),经过了三周的紧张进行,即将结束了。这是我参加的第四次由百森组织的培训。每次的主题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都是围绕着创新创业这个主题。我可以说,每次的培训都很有收获,而这些也在慢慢地融入我的教学之中。简单地说:
第一,老师们讲课都很有激情,有感染力。他们会从一个图片,或者一件小事延伸开去,谈到自己的感悟,联系到课程内容,让听者很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第二,老师们的授课方式多样化。常常会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们(我们)思考,也不急于告诉大家答案有的时候会及时给出一个调查问卷,简单易答那种,大家马上知晓反馈,并给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不是你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听进去了什么,记住了什么。
第三,老师们的授课不拘泥于一个理论框架,而是更多地围绕着一个主题,结合自己的感悟,引人入胜。他们一定是全身心投入教学中,非常注重平时的积累才有这么丰富的素材。
第四,美国的这些教授们学习能力都很强的。比如腾讯的文档协作,是我们身边的工具吧,可是我们知之甚少,而这些教授们就已经用于教学活动中。
有些老师,比如Jay Rao教授,还很幽默,自嘲自己创业失败,恰当地引出了没有创业或者创业失败的老师是否有资格教授创业学的问题。他是我特别喜欢的教授。我曾读过他的《创新的科学与文化》,很开脑洞。我想也只有创业失败了三次,才有这么深的感悟,也只有拥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的人,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论述创新创业教育。
第五,虽然我的专业是运营,但我觉得,高校老师教学其实也是一个创新过程。不断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方面进行创新。记得Jay Rao教授在大连的教学中给出了他刚当教师时的学生教学评价,也是不堪回首的。但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他现在最受欢迎的教授。
上财中欧平台数字中心主任 钟鸿钧
ELI ASIA学习总结
为期三周的ELI ASIA结束了。虽然之前到百森参加过系统的有关创业的课程学习,这三周的线上课程仍然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在自己刚刚通过ZOOM上完2个班的战略管理之后。这些国际同仁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激情,以及线上课程的一些技巧,让我意识到,学无止境,我可以在后面自己的线上教学时,更好地借鉴融合他们的技巧,让自己的线上课程更加优秀。具体来说,我觉得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如下几点:
第一,我们需要学习做共鸣领导者。共鸣领导者是指善于连接和引导他人的积极性领导者。共鸣型领导者,强调情商和社会能力。这一点对于中欧平台的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工作经常且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学生,和他们打交道,需要更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更好发挥潜能。
第二,我们要敢于失败。在第二周的课程里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和创业相关的知识。这部分内容里,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敢于失败。这对老师来说尤其有意义。因为老师通常被视为权威,不能犯错,不能失败。不敢失败的思维,会使得老师更多地想控制课堂,从而减少学生参与。敢于失败的思维,可以让老师更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第三,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自我。我们并不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经验反思中学习。理解自我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偏见,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面对年轻一代的学生时,我们容易对他们有成见。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不同的,避免标签式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沟通,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好的教学需要课堂设计。这是我从PHIL的教学中学到的一点。课堂教学有很多方法,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中通过教学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和互动,避免单纯的讲授和单方面的传播。最好的学习效果一定是主动的学习,怎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则需要更好的课堂设计。
第五,好教师应该具备宏观战略视野。在政治环境剧变的今天,全球的大学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可能会是中国大学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大学的硬件也在快速赶上,在师资方面也在通过招聘国际人才快速提升。因此中国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宏观视野,在一个长远的视角内来看待大学的发展,和教师的定位,特别是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正如陈老师所说,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格,和传统的教学技能。但是,现在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的环境和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成为学习的引领者。
学无止境,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共鸣型教师领导者。
上财中欧平台副教授 朱舟
Eli Asia学习总结
ELI ASIA为期三周的培训结束了,这是我首次参与百森中欧平台举办的课程学习,受益良多。虽然线上学习的形式有诸多限制,也经历了不时掉线、无法登录、本人授课时间与培训时间冲突等干扰,但国际名校的教授们对教学的热情、无私分享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不断寻求新场景下教学技巧创新的努力,都让我感到,自己也能在未来的线下和线上教学中,通过不断改善、逐步优化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具体来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也是未来期望能在本科和MBA教学项目中加以应用的):
1.Scott Taylor教授讲授的共鸣(Resonant)领导力,其中特别强调自我反思与交流时的积极语气。教师如何像领导者一般,在时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情绪感受,并引导学生的行为反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交流时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才会在创建了正面友善的教学氛围的前提下,不断改善教学互动的效果。
2.Matt Allen教授讲授的创业者特征:先行动,后思考。作为受过多年专业训练的高校教师,我们已经习惯于笃思慎行,再三思考,慎重行动。创业教育则强调有想法就要着手行动,通过行动来试错、收集数据、优化决策,这是非常有启发的行为转变。积极行动还意味着不必等待时机成熟才开始行动,而是从手头有限的资源开始,善于捕捉机会、创造条件来实现目标。了解这种差别不仅会提醒我们自己要“敏于行”,也会帮助我们运用教师身份来推动学生更大胆、更积极地行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和改变环境。
3.Phil Kim教授讲授的“Action-based Curriculum”,强调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众多,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也各不相同,有偏爱阅读来吸收知识的,有偏爱动手实操来掌握技能的,也有偏爱听觉来学习的,这使教师面对广泛的教与学的方法组合。身为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来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兴趣、引导参与,通过及时评估和反馈来优化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行为改变。
感谢学院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使我在疫情肆虐的不利环境下,仍有机会不断反思和成长,并优化未来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