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引导的不仅是人们对阅读的追求,更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精神的探索。
上财中欧平台校友读书会于4月28日进行了成立后的第一次线下读书会活动。
一路书香,一生阳光,让我们一起回顾昨日读书会详情:
*读书会流程先了解
*读书会过程精彩呈现
这次的读书会比较特殊,特殊之处是请到了飞来即兴的沈飞老师来为我们进行即兴剧的分享以及体验。
参与了即兴剧体验,原本还较为陌生的气氛一下变得熟络起来,也许这就是即兴剧的魅力所在。
活动一下,午饭过后的困顿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接下来就是干货分享时间啦。
在嘉宾和校友都分享完之后,为了给大家及时解惑,还进行了为时30分钟的圆桌会议。
圆桌会谈
书友风采
*参加读书会,心得满满
看看书友们怎么说的?
@ 紫悦
1、沈老师的飞来剧场玩得很开心,通过表演让我们发现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即兴表演找到新的灵感和思路,所以要多打开,多接触,多尝试。
2、通过平姐的介绍了解到平姐团队真的很棒!
3、胡老师的主题《人生的书》好像一篇散文,又好像一篇诗歌,真是一种享受。
4、张总的分享,从心路历程到实战经验的总结,满满都是干货。不管正在做的是什么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这次的活动真的很开心,认识新朋友,发现新思路,和大咖们近距离交流。
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彼此赋能,共同精进!!!
@ 喵喵吴
1、沈老师的“Yes,and”这句话,可以打开很多的可能性。对我正遇到的困境非常有启发。
2、平姐的分享,让我更清楚她最近正在做的事,有了更多了解,也佩服平姐及其团队。
3、胡老师的声音和气场,非常吸引人,很疗愈。
4、张老师分享的实战干货,听得意犹未尽。
期待以后听到更多分享。
@ 红老师
昨天我中午12点出发,晚11点返回,即使在时间贵如油的今天我也觉得选择正确。
主要收获如下:
一、关于创新 在国家一直强调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创新作为一项能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导师,一直在为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发愁,当学习了沈老师的飞来即兴表演后,激动的一拍大腿,国家有救了
1、在家庭教育中普及即兴表演,开发孩子思维,做到创新从娃娃抓起。
2、在学校中普及即兴表演,继续推进思维模式,脑洞大开,巩固创新。
3、在团队管理中引入即兴表演,换位思考。促进团队合作,提高管理效率。
二、关于读书
1、透过胡老师的《人生的书》演讲,看到他对生活,对工作的笃定,看到他极高的文学修养,看到差距,自己多读书早日写出,像散文,像小说又像哲学演讲稿。
2、张总从自己创业说起,心路历程到实战经验的总结,简直就是职场成长史,满满都是干货,无论什么阶段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三、关于杜平老师
杜平老师的分享从社群说起,让我们知道了社群运营在企业中能给企业带来的哪些好处,我如果有企业的话,第一时间委托杜平老师的团队来管理社群。
另外和杜平老师团队接触的过程中,只是一个能够打硬仗的团队,一个精益求精的团队,当天晚上在那么累的情况下,立即做了复盘,能够关心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在2003年我看到的《学会关心》这本书中就反复的提到,一个企业要想做大,互相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及关心和身边所有一切和自己。
四、链接许多朋友
昨天的读书会,我认识许多新的朋友,无论是做美食的冬冬,还是整理规划的资源,包括情感咨询师等等,一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有了更深的链接,生命中有了更多的可能。
这次的活动真的非常高兴,他们的观点需要自己认真的去琢磨,没有听够,因为时间关系,而无法更深的去交流。
昨晚11:00到家,有伙伴给我留言说,我激励了他,其实我想说的是,通过这次参加活动,我的思维得到了开发。
无论是在我的家庭教育领域还是我的教学领域,我都被赋能了! 遇见真好! 感谢卓弈读书会,感谢杜平老师!
*参加读书会,好处多多
看看网友们怎么说的?
1、在读书会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对于很多人而言,阅读并非难事,最难的是如何选书,如何挑选一本好书,或者是一本适合自己的书。
2、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过去人们一般只有看书、听讲座等等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为何我们还需要读书会呢?
读书会与这些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互动,好的读书会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带来了与人交流的方式,让人学会在平等的氛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聆听他人的思想。
3、从泛读到精读,读书会可以打造形式各异、层次梯度的活动
读书会里的书友既可以信马由缰高谈阔论,也可围绕一本书、一个领域的话题深入探讨,让阅读引领思考和创新。
4、多元化的读书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
正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读书会也更加多元,不仅有针对不同人群的专业读书会,还有从泛读到精读的多层级读书会。
学无止境,不断拓展。
参加读书会,就像喝一杯茶一样的简单,让读书分享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
关注最新消息
上财中欧平台校友会
图文供稿:上财中欧平台校友读书会俱乐部
图文编辑:王嫚
审 稿:刘黎明、郑峥嵘